红色文化建设整体方案服务机构
新闻资讯·弘扬红色精神     更多红色文化传播知识,敬请关注聚桥文创
红色资讯
融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与高校思政教育生态重构
来源: 转载 时间:2024-08-01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孕育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必将有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持久动力。
 构建“红色文化+互联网”育人矩阵
  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拓宽了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高校要审时度势,系统规划红色文化网络化建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课内课外联动的立体化育人新格局。
  首先,要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等进行深度画像,从海量红色资源库中智能匹配最契合的内容,开展点对点精准推送,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差异化需求。可针对不同时间节点设置个性化推送规则,如在重大活动、纪念日,推送相关红色英烈事迹。
  其次,要创新沉浸式、体验式教育形式。红色文化蕴藏着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呈现。可充分运用VR/AR、全息影像、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开发系列沉浸式红色文化课程、虚拟实境游戏。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接受思想洗礼、汲取奋进力量。同时,发挥高校区位、学科优势,开发特色鲜明的红色研学线路和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进革命圣地、奋斗热土,在亲身参与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再次,要打造红色文化网络传播高地。充分利用学校官网、官微、校园APP等网络阵地,集聚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意义开展深入研究阐释,创作一批思想精深、内容鲜活的融媒体文化精品。积极争取主流媒体支持,综合运用算法推荐、交叉链接等传播机制,形成全网声势、扩大影响力。同时,以高校为依托,面向社会开设红色文化网络公开课,开展名师示范课展示,打造思政教育的“流量池”,让红色文化占领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厚植红色文化育人沃土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加快推进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血脉之中。
  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深度挖掘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将其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讲活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注重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的现实教育功能,组织学生“行走的课堂”,在革命旧址、纪念馆等感受信仰的力量。同时,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积极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多元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升教学感染力。
  此外,高校还要创新网络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红色文化思政课程的数字化转型。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微课、直播课,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开发红色文化主题学习App、在线学习社区等,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强工作队伍,提升网络化育人能力
  教师是推进红色文化网络化教育的关键力量。高校要把加强教师网络化教学能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多措并举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思政工作队伍。
  首先,要完善教师发展体系,将网络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网络思政专题培训,邀请知名专家作报告,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意识和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数字教材、智能学习系统等建设,增强实践锻炼。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将红色文化网络化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科研业绩、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挂钩,调动教师投身网络化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要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立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中心,集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红色资源的价值挖掘、融合传播规律等开展系统研究,为网络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总结提炼各高校特色做法,梳理可复制、可推广的网络育人经验,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支持教师申报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专项课题,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激发教学研究活力。
  再次,要强化校际协同,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联盟。面向革命老区高校、地方高校,携手共建红色文化资源库,开发共享优质网络课程,实现错位发展、协调互动。依托高水平大学,组建网络化教学创新中心,引领带动更多学校参与红色文化传播,辐射带动区域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同时,加强与地方党史部门、红色景区、革命纪念馆等合作,建立优质资源互通、人才培养联动的协同培养机制,促进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打造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育人高地。
   注:本文系转载。【作者简介】桂小珺,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丹,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赵丹,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2023年度人文社科思政专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与三峡移民纪念馆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编号:23SKSZ087)